從灰色時代走過來的歐洲人,是如何化解環境危機的?
如今,出國旅游已經成為許多人的放松方式,而歐洲國家因環境優美,風景怡人成為眾多游客出行的首選。但你知道嗎?現在藝術氣息滿滿,令人心曠神怡的歐洲也曾經歷過漫長的灰色時代。
18世紀的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,工業化帶來的物質財富的爆炸式增長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生活條件。但與此同時,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之下,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頻頻出現。
1943年 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
20世紀70年代,洛杉磯被稱為“美國的煙霧城”,每年5月至10月間,市區經常出現淡藍色光化學煙霧幾天不散的情景,這種煙霧中含有臭氧、氧化氮、乙醛和其他氧化劑,許多人出現眼睛痛、頭痛、呼吸困難等程度不同的癥狀。1955年9月,由于大氣污染和高溫,短短兩天之內,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余人。
1952年 倫敦長期污染造成毒霧事件
倫敦是著名的“霧都”,1952年12月5日,倫敦在舉辦一場牛展覽會,突然,350頭牛中有52頭嚴重中毒,14頭奄奄一息,1頭當場死亡。當天的倫敦處于死風狀態,霧云在倫敦上空懸浮了5天,空氣中的煙霧量幾乎增加了10倍。從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,倫敦市死亡人數達4000人。
1953年 日本“水俁病”事件
1950年,日本水俁鎮突然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瘋貓出沒,走路搖搖晃晃,伴有抽筋麻痹等癥狀,最后居然跳海自殺!而后,水俁出現一個居民,癥狀和瘋貓一樣,高叫著死去。后來又相繼出現50多名患者,終于引起了重視,經徹查,罪魁禍首就是日本氮肥公司水俁分廠排出的廢水,這些廢水中含有甲基汞,流入海洋再進入魚蝦體內,漁民常年食用這些海洋生物造成水銀中毒,最后集體爆發。
1986年 萊茵河污染事件
1986年11月1日深夜,瑞士一家化學公司倉庫起火,裝有1250噸劇毒農藥的鋼罐爆炸,硫、磷、汞等毒物隨著百余噸滅火劑進入下水道,排入萊茵河。警報傳向下游835公里以外的沿岸城市。劇毒物質構成70公里長的微紅色飄帶,以每小時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,流經地區魚類死亡,沿河自來水廠全部關閉,接近海口的荷蘭,全國與萊茵河相通的河閘全部關閉。翌日,用塑料塞堵下水道,但8天后塞子在水的壓力下脫落,幾十噸含有汞的物質流入萊茵河,使萊茵河的生態受到了嚴重破壞。
環境的惡化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,每年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污染問題不計其數,這是社會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,然而這種代價實在是太大了,環境對人類的反擊來得迅猛且激烈。在這方面吃足了苦頭的歐洲國家和人民,開始思考如何才能保持人與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。
在這一點上,德國做出了榜樣。以首都柏林為例,柏林是歐洲最大的工業中心之一,但是,在這里的超市購買飲料和礦泉水時,要多收0.15-0.25歐元的“瓶子抵押費”,待將瓶子歸還超市時,瓶子錢會返還消費者,瓶子再由超市賣給專門的公司集中處理,大件的舊家電也需要專門的回收公司做處理。柏林還專門設立“環保警察”,挨家挨戶定期抽查分類垃圾桶。
另一個國家奧地利也實行了非常嚴格且細致的環保措施。維也納街頭采用彩虹垃圾桶分類回收不同的垃圾;花園般的垃圾焚燒處理廠幾乎聽不到噪音,聞不到臭味;經常能看到很多人遛狗,但地上卻看不到“狗污染”。在奧地利,最愜意的莫過于打開水龍頭就可以直接飲用水。因為奧地利全國90%以上的河和湖都是一類飲用水的標準,即使是在工廠旁邊,河流的水也是可以直接喝的。
2019年,垃圾分類成為中國人的一個新社交名詞,中國進入強制垃圾分類時代。而在比利時,重環保、零浪費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,學會垃圾分類是家庭的必修課。比利時人通過購買不同顏色的垃圾袋來分裝家庭垃圾;對于淘汰的家具、家電等大件垃圾,環保部門一年會上門收取一次,如果錯過時間,居民需要自己送到指定垃圾回收點。大約有95%的比利時家庭會按照規定自覺進行垃圾分類,一旦違反規定,就需要繳納60—600歐元的高額罰款。在完善的垃圾分類制度之下,比利時只有不到1%的垃圾無法回收利用,家庭垃圾回收率居世界前列。
環境保護不僅關乎我們每個獨立個體,更關乎全人類的生命延續?;蛟S研究冰川融化、極地升溫、物種滅絕這些對于我們來說太遙遠,但從小家開始,加入全民環保,讓家不變成污染的輸出源,這是我們應該并且能夠做得到的事情。選擇健康綠色的地板,邁出環境保護第一步。